b体育iosb体育官网app下载

为何纳粹德国未进攻瑞士?解析中立国地理位置和国防行动可能的因素

更新时间:2024-05-31 18:00:02 作者:知道百科

在二战期间,瑞士以其中立国地位著称,未遭到纳粹德国的入侵。瑞士地处欧洲中央,拥有严密的国防体系,包括坚固的防御工事和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纳粹在考虑战略进攻时,将瑞士视为一个难以攻陷的据点。此外,为了确保其中立地位,瑞士政府也采取了积极的外交政策,力图在战争中保持不偏不倚的立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瑞士选择了中立,那么这个在欧洲中世纪以好战的雇佣兵而闻名的山区国家为什么没有起来公开反对纳粹法西斯,也没有成为纳粹侵略的傀儡呢?

在1814年到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打败了拿破仑的欧洲战胜国重新分割欧洲的领土和领地时,瑞士宣布保持中立。这对于一个人口小国,由四种语言组成的小型联邦来说,这是最明智的选择。

确实瑞士的永久中立政策使得它在战争中毫发无损,整个国家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受到战火的破坏。尽管我们知道瑞士永久军事中立的好处,但是这样的中立地位只有获得其他大国的认可时才具有实际意义。

那么为什么二战时希特勒横扫欧洲大陆,偏偏不碰瑞士呢?

希特勒认为瑞士是伟大的德国人民令人厌恶、悲惨、失败的分支。纳粹德国在击败了法国以后,瑞士原本可以成为德国军队轻而易举占领的地方,他们也确实曾为占领这个小国制定了攻击计划。当时瑞士的全国武装力量总共只有24辆坦克和90架从德国人那里购买的梅塞施密特战斗机,但是,希特勒最终没有下达命令占领瑞士。

原因是什么呢?这个有着不同的看法。在1945年德国宣布正式投降的那天,时任瑞士军队总司令的吉桑宣布,瑞士这支规模不大,但作战勇猛的山区军队是纳粹不敢入侵和占领它的主要原因。这样的说法在现在西方还颇有市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首先德国人高估了自己的实力,并及时认识到了一点:征服瑞士的成本和代价将极为高昂。

不过对于纳粹不进攻瑞士还有其他意见。尽管当时在瑞士支持纳粹主义的是少数派,但右翼资产阶级为瑞士国家政策定下了基调。尽管普通的瑞士人已经为纳粹德国可能的入侵做好了抵抗的准备,但瑞士的“精英”们却选择了向纳粹德国妥协的意愿。瑞士政府将自己军队的解散,这些复员的军人被送往工厂为德国人工作。

瑞士工业界与纳粹德国和意大利签订合同,积极开始为他们生产武器,交付给轴心国使用。为了向德国人表示忠心,瑞士政府确保德国军队可以过境通过阿尔卑斯山脉,确保德国可以通过瑞士金融机构进行洗钱,通过洗白以后的数十亿美元,德国又购买了瑞士银行的黄金。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瑞士的“中立”更像是瑞士执政的“精英”阶层与纳粹政权之间互利合作的一种交易,瑞士不过是戴着面具没有公开站到台面倒向纳粹德国的小兄弟。

以上就是为何纳粹德国未进攻瑞士?解析中立国地理位置和国防行动可能的因素的相关介绍,希望能对你有帮助,如果您还没有找到满意的解决方式,可以往下看看b体育iosb体育官网app下载相关的文章,有很多为何纳粹德国未进攻瑞士?解析中立国地理位置和国防行动可能的因素相关的拓展,希望能够找到您想要的答案。

为您推荐

端午节特色美食大放送,这些菜肴你尝试过吗?快来收藏!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个美食盛宴的时刻。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制作各种美味的端午节特色美食,如粽子、艾草饼、菖蒲糕等。这些美食不仅口感独特,还有着丰富的文

2024-05-31 12:48

6月10日端午节,忙碌之余也要记得“吃一样、做一事”,祝您安康幸福,寓意美好。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庆祝。这一天,人们除了欢聚共赛龙舟外,还有一项重要的传统习俗——“吃一样、做一事”。吃粽子象征着团团圆圆,做事

2024-05-31 12:28

端午佳节,品尝几道经典家宴菜,荤素搭配,营养丰富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之一。在这个节日里,人们会赏花、赏龙舟、挂菖蒲、吃粽子等,而家庭聚会吃顿丰盛的家宴更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个特殊的

2024-05-31 12:16

“端午至,五毒退!传统三吃三忌,祝你一年安康顺利”

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至,五毒退!在这一天,人们会传统地进行“三吃三忌”的习俗,祈求健康平安。三餐吃粽子、菖蒲、艾草,忌讳刺绣、过桥、游泳。祝愿大家

2024-05-31 11:56

端午吃五黄,五黄之谜揭秘

端午节,又称重阳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有许多习俗,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吃五黄,五黄即五种颜色黄的食物。人们常说五黄能辟邪消灾,但其实五黄的由来和涵义却颇具深意。

2024-05-31 11:43

从饥肠辘辘的高尔基到文学天空的翱翔者:一个海燕的蜕变

从饥肠辘辘的高尔基到文学天空的翱翔者,这是一个关于一个海燕的蜕变的故事。高尔基,曾经是一个饱受困境困扰的贫穷少年,但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对文学的热爱,他最终成为了一位享誉 

2024-05-31 10:43